集团动态
-
科学家制备出新型室温磷光非晶态材料
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凭借其长寿命的发光、多样化的设计和方便制备等特点,有望在光电材料和生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马骧教授研究团队在该领域获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并被选为VIP论文和期刊内封面报道。 目前,室温磷光材料多数为无机物或含贵金属的有机配合物,其价格高昂且毒性较大,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制备。纯有机室温磷光体系的构建大多集中于高度有序的晶态结构或刚性基质包埋材料,但此类体系在制备固体薄膜发光器件方面仍面临重复性不佳和加工过程烦琐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该类材料的商业应用。 研究人员通过将各种含氧官能团取代的苯基磷光单体与丙烯酰胺简单二元共聚,...查看详细 -
功能性纺织品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穿着的要求早已不是遮寒蔽体,也不仅是时尚美观。对服饰和家纺面料的功能性,如便利性(易洗、快干、不掉色、免烫、防缩水等)、舒适性(柔软适体、吸湿排汗、亲肤透气)、防护和保健性(抗紫外线、抗菌、抗静电、防臭、防虫)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功能性纺织品应运而生 功能性纺织品是指除有常规的装饰、保暖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保健、防护等特殊功能的纺织品,如远红外纺织品、抗紫外线纺织品、甲壳素织物、防螨织物、磁疗产品、维生素织物、抗菌织物等。 功能性面料是指具有某种特殊性能和用途的面料,比如防水、防风、透气、透湿、保暖、防油、易去污、防菌除臭、防紫外线、防静电、防辐射、防阻燃、耐高温...查看详细 -
浙大教授历时十年攻克难题,天然金色蚕茧实现量产
蚕丝是古代中国文明产物之一,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天然蚕丝都是“洁白光滑”,目前国际市场上大部分是白蚕丝。但是,其实早在桑茧开始应用时候,天然彩色也同被发现,只是天然彩色丝所占比例极少。经过十多年选种育种试养,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陈玉银教授团队研制了全国首个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金秋×初日”,其所产的蚕茧及蚕丝显示出天然的金黄色。 今年56岁的陈玉银是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教授,她研究实用型彩色蚕茧品种已有10多年。这项研究从2005年正式开始,如果从材料准备算起可以追溯至2002年。当时,陈玉银在孟加拉国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彩色蚕茧土种制品很受欧美消费者的青睐,“但那个品种离我们现...查看详细 -
年产20万吨全球最大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落户新泰
全球最大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 新泰市康平纳智能染色有限公司20万吨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项目7月22号开工建设。 据了解,年产20万吨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项目是国家智能制造应用推广示范项目,是《山东省“1+7”区域性共享工厂体系建设方案》落地实施的首个智能绿色染色园区,也是全球最大的筒子纱染色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约31.5亿元,占地630亩,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计划5年内分3期建设完成。项目采用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配置智能染色机,全自动染料助剂配送系统,智能染色专业机器人及物流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高端智能装备及辅助设备2400多台套,建设标准化智能染色工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山东省最大的...查看详细 -
我国自主研发的纳米生色技术通过科技鉴定
7月19日消息,在不改变普通织物原有特性基础上,通过纳米技术手段让织物具有防水、抗菌、防晒、抗紫外线、防辐射、防静电等功能——历经7年自主研发,由北京纳米生色公司与广东欣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织物纳米膜层结构生色技术日前完成科技成果鉴定。 据悉,该项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牵头,共组织织物、纳米、光学、工业等领域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评议,最后由科技部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认定。 据俞建勇介绍,纳米生色技术是纳米技术、真空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传统纺织染整技术的跨界融合,将着眼点置于材料的表面改性上,依靠表面膜层技术赋予普通材料以全新的性能。该技术...查看详细 -
面料可根据汗水改变自身形态?安踏展示多项运动黑科技
6月24日,安踏在北京的“球鞋实验室”中,向外界展示了近一年来的创新成果。同时,作为安踏的代言人,今年NBA总冠军金州勇士队的克莱·汤普森(Klay Thompson)也来到现场。 去年12月,安踏发布了名为“A-FLASHFOAM闪能科技”的全新技术。据安踏集团研发实验室鞋研发总监Angus Wardlaw介绍,这一技术是从“虫洞”中汲取研发灵感,以创新材料实现出色的缓震和反弹。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超过600万双鞋中。 此外,安踏还发布了一项灵感取自荷叶仿生学的雨翼科技。Angus Wardlaw介绍称,在我们运动结束大汗淋漓的时候,衣服往往会贴在人身上,安踏借助材料学研发的全新面料...查看详细